米乐m6官方网站青少年心理小药箱丨心情不好就开吃当心“情绪性进食”

  常见问题     |      2023-07-08 07:50

  米乐m6app下载同学们,你们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调侃,“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,如果有,那就两顿。”确实,食物有时候有疗愈的作用。有好事发生,买点好吃的庆祝一下,喜上加喜;不如意的时候,吃顿好的,抚慰一下受伤的心。想必我们可能都这么做过:无聊地边看剧边吃完一整袋薯片,或者一边吃饼干,一边临时抱佛脚准备考试。不过,如果你总是靠吃来调节心情,小心情绪性进食找上你哦!

  情绪性进食是指用食物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充饥,而是为了调节情绪。我们的小七同学就有这样的烦恼。

  几周前,小七和最好的朋友吵架了,那天她觉得很郁闷,胸口像堵了一块石头,回到家书包还没放下就冲到家里的零食柜,也不管是不是自己喜欢的,就往嘴里塞。等她回过神来,才发现自己肚子隐痛,桌子上的零食包装袋已经堆得像小山一样高,同时也发现自己前面的郁闷心情好了很多,但紧接着她又开始自责后悔,为什么吃了这么多。尽管如此,这样的事情还是又发生了好几次,比如被老师批评、考试成绩不理想、考试前紧张复习阶段…她发现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吃。虽然她明知这么做不好,可就是控制不了。

  我们经常在压力大、孤独、悲伤、焦虑或无聊时求助于食物,部分人会在食物中寻求化解生活压力的安慰。有时候,情绪性进食也可以与积极情绪联系在一起,比如在节日与好朋友分享甜点或在快乐时与朋友大吃一顿。

  大多数人并未把吃饭和个人感受联系起来。但是,实际上大部分人从小就学会了情绪化的饮食模式。例如一个在取得巨大成就后得到糖果的孩子,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把糖果作为对出色工作的奖励。一个在哭泣后得到饼干的孩子可能会学会将饼干与安慰联系起来。但是,当我们情绪不好时不自觉地吃了很多东西,尤其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,情绪性进食会影响我们的体重、健康,反过来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整体幸福感。

  那我们该如何阻断情绪性进食呢?要“忘记”情绪性进食模式并不容易,但也不是难以办到的。这要从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,了解情绪性进食的驱动因素开始。

  在某种程度上,我们都是情绪化的饮食者。但对一些人来说,情绪性进食可能已成为一个健康问题,导致他们体重增加或暴饮暴食。

  情绪性进食的问题在于,在进食的乐趣消失后,想要进食的感觉仍然存在,而且你可能经常意识不到吃进去食物的数量过多或不健康。这就是为什么知道身体饥饿和情感饥饿之间的区别是有帮助的。

  如果你对其中几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,那么饮食可能已经成为一种情绪应对机制,而不是为你的身体提供能量的方式。

  例如,你每天放学回家后会不由自主地去厨房吗?去厨房前先问问自己“我真的饿了吗?”、“我是否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感到烦躁?”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,那这表明你的确是饿了,那就在晚饭前选择一种健康的零食来缓解饥饿感。

  如果你不是真的很饿,那表明放学后吃零食已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想想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,然后试着改变这个习惯。与其在进门时吃东西,不如花点时间回顾一下当天发生的事情,以及自己的心情,是快乐、感恩的、激动的,还是生气的米乐m6官方网站、担心的、嫉妒的?

  —如果你压力很大,可以练练瑜伽、散步、跑步,或者听听舒缓情绪的歌曲等等,用这些方式来发泄情绪,直到想吃东西的冲动过去。

  —如果你累了,可以重新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米乐m6官方网站。早点睡觉,并在这之前至少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。

  —如果你吃东西是为了拖延时间,何不直接打开书本,完成作业,之后你反而会感觉更好。

  最好的方法之一是写一本情绪与食物日记。写下你吃了什么,吃了多少,感觉如何,以及吃之前发生了什么。你是真的饿了还是只是为了安慰自己?通过写日记,你会开始了解你的情绪和饮食之间的关系或联系。你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更好的选择,比如选择小区散步而非吃一袋薯片来整理思绪。

  不要急着吃下去,留意你吃的东西,它的形状、颜色、质地、触感、发出的气味米乐m6官方网站,慢慢地放进嘴里,感受不同时刻食物在你的口腔带来的感觉,以及你什么时候感到吃饱了。

  即使知道了情绪性进食为何会发生,许多人仍然需要外界的帮助来打破情绪性进食的循环。这并不容易,尤其是当情绪性进食已经导致体重、自尊等问题时。所以,你需要尽可能地寻求他人的帮助。拨打心理热线),或者线下咨询专业人员。营养师可以帮助识别你的饮食模式,帮助你养成更好的饮食习惯;健身专家可以通过运动而不是食物来让你的身体产生更多的多巴胺。心理咨询师/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。所以,当你陷入情绪性进食而无法自控时,除了选择自己独自承受,还有很多其他的资源和更健康的方法值得我们尝试。

 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(22DZ2307400),允许市科委免费使用和推广传播

 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使用。如需转载本内容,须注明“来源: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”。未经授权不得用于除转载外的其他用途,违反本声明者,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